3月17日上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抚按宪法、紧握右拳,庄严宣誓。这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国家主席首次进行的宪法宣誓,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维护宪法权威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引起了全国人民及世界舆论的高度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政治仪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先后设立了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4日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门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的政治信念。这对进一步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不断积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政治仪式,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依靠心理、情感、认知的象征性活动,起到政治价值的宣扬和政治秩序的整合作用,实现凝聚共识、政治团结、立威树信等目的。从茹毛饮血时代的族群祭祀到现代国家的元首就职,古今中外的政治实践中无不演绎着政治组织对政治仪式的运用,凡有政治权力存在的地方必然会有政治仪式。我国古代国家祭祀的庄严性和对儒家礼制的表演、实践,其实是从国家层面强调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将“礼”作为一种价值传递给每个人。从南北朝的北周开始,礼部作为专司国家礼仪的一个官方机构,历代相沿,到了隋唐时期定为六部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军队通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政治仪式,广泛进行政治动员和思想宣传,直接传播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张,将最大多数的人团结到自己的身边,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反对腐败统治、积极支前参战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政治仪式的功能作用,不失时机地在重大政治生活和重大庆典期间举行相应的政治仪式,以展示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立场、展示国家建设成就、展示追求和平的诚意与意志,这对强化全国人民对意识形态、对政权制度、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凝聚社会政治力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大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由大向强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形成与国家发展相协调的政治表达方式,对政治仪式提出了新要求。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仪式感的政治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政治仪式的制度保障、强化政治仪式的功能体现、严肃政治仪式的样式规范、强化政治仪式的效能供给,更好地发挥政治仪式在聚合全体人民维护国家政治生活秩序,砥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巨大能量。
突出政治仪式的灵魂:体现鲜明的政治主张。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仪式也一样,就是要通过各种象征性符号将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无论举行什么主题的政治仪式,都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和权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践行宪法,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通过仪式的操演和实践,实现政治价值的传播和政治权威的巩固。
规范政治仪式的样式:增强内涵的解释功能。政治仪式必须借助各种仪式符号和有组织性的仪式过程,才能将仪式的氛围由现场传递给场外的人,营造共同在场的效应,让更多的人成为仪式共同体的一员,提升政治仪式的公众参与程度,进而为释放仪式内涵、凝聚政治能量提供保障。因此,要从“形式服从内容、内容易于传播”的原则出发,对各种政治仪式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语言、表情,仪式道具、仪式行为和出场顺序,以及场面规模、参与人数、传播媒介等进行规范,以增强政治仪式的庄严性、权威性、神圣性和功能性。组织各种政治仪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考虑仪式内涵的解释效果,使社会大众不仅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
把握政治仪式的风格:适应大众的认同心理。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仪式有多种多样,既有彰显无产阶级地位的劳动节纪念活动、劳模表彰,也有利用传统资源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的黄帝祭祀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的孔子祭祀活动,还有激发革命斗志的革命英烈纪念活动,等等。政治仪式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取决于大众对其宣示和释放内容的认同心理。因此,政治仪式的风格,首先要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适应社会认同的大众心理,有意识地从历史资源特别是红色基因中找到有利于凝聚政治共识、聚合政治能量的要素,并将其仪式化。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利益和观念的多元对高度统一的政治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同利益群体的认同开始分化,这对政治仪式功能作用的发挥是把“双刃剑”。要紧密结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针对特定的政治客体,因人而异地设计和运用仪式元素,实现共同信仰的共认和共同意义的共享,使政治仪式的正向功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强化政治仪式的支撑:坚持知行的高度合一。政治仪式背后的终极力量是政治权力。将政治信仰植根于政治客体的情感和心理中,并使其化为具体的行动,最为重要的是将政治仪式中释放的政治主张与政治权力的运作一致起来。因此,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党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地做到毫不动摇、毫不含糊、毫不懈怠,见诸思想、见诸行动、见诸效果。当前,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坚持一切工作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位、找定位,找思路、找方法,找遵循、找依据,并且真正说到做到。只有强化政治仪式这个底力支撑,才能防止沦为空洞的政治仪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仪式对聚合政治能量的功能作用,在更深层面上让政治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形成一种集体记忆,为政治认同打下精神和心理的基础,特别需要防止被形式主义“绑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政治仪式是严肃的政治活动,组织举办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并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防止政治仪式泛化,坚决杜绝那些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表面功夫。如果政治仪式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那就必然会走向其反面,甚至演变成“仪式政治”。
仪式现象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没有消失过,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定期举行特定的仪式活动,并且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主题和诉求。而今,我们组织举办政治仪式,一定要体现新时代的特征、聚焦新时代的主题,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断聚合和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bgw3mHdiq9rcrEKJqMLIA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