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之寻找“最美教师”

庆祝2024年教师节暨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之寻找“最美教师”

科研教学融合与人才培养之美

——记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汤庸教授 

人物画像

汤庸,华南师范大学首批二级教授,学者网创始人。武汉大学学士和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获宝钢教育奖、丁颖科技奖、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奖、CCF协同计算杰出贡献奖,及17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一、教学如画:汤庸教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汤庸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他的国画作品曾多次在校级画展中获奖,篆刻作品也曾正式发表在报纸上,教学科研社交网络学者网的LOGO也是他亲自创作的篆刻作品。他认为教学和中国画有相似之处,既要做好整体内容的组织,还要具备抽象和归纳的能力。同时,教学要像国画中的“写意”技巧,留有“空白”,给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高级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汤庸教授将约60%的内容用于基础理论,留出40%的空间让学生扩展阅读最新文献、参加前沿讲座,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此外,他要求学生进行演讲和互动,促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学习,不能仅仅依赖老师讲解,进而培养综合归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汤庸教授非常重视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他先后出版了20多部教材和专著,主编了国内首部时态数据库技术著作,主编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实验指导教程》、《高级数据库技术》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累计修订了十多个版次,印刷量超过10万册。此外,他还开源了TempDB软件和SCHOLAT大数据,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外师生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平台研发方面,作为学者网(SCHOLAT)的创始人,汤庸提出了“社交化”协同教学模式,并主导研发了基于学者网的课程教学平台(SCHOLAT+ Courses)。自2015年起,该平台已被6000多门课程、1万多个班级、42万多名师生使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部、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和认可。

汤庸从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资源建设到教学平台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主持的“数据库课程立体化教材及教学平台建设”项目入选了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他牵头“数据科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为华南区唯一的华为“智能基座”专项类教育部虚拟教研室。此外,他领导的数据库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团队,多门课程入选了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以及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他认为,教学是一张有无限发挥空间的画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每位教师都能在这幅画卷上描绘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科教融合:学术推动人才培养

汤庸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大学专业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做好大学教学的基本条件。他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等10多项国家级项目,也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的负责人。但是,汤庸认为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不是目的,科研的真正意义在于取得真实成果。

在科研生涯中,汤庸总结了四个重要的科研成果。首先,上世纪90年代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提出了一种图文数据库技术,并成功研发了中国商标图文检索系统,得到中国商标局在全国推广使用。其次,本世纪初,他领导研发了机关事业单位财政工资智能决策系统,提出基于时态知识的数据技术实现财政工资的自动确定,广东省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工资统一发放,该成果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并被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改革成果。

第三项成就是,汤庸在时态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时态知识模型,将其应用于时态工作流及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发布了Temp DB/KB开源软件。在Springer出版了相关的专辑,负责编写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委组织出版的《数据库新进展》和《数据库百科全书》时态数据库章节和字条,成为国内时态信息技术领域有影响力学者之一。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项,也是最有意义的成果,便是2009年创办了学者网(SCHOLAT)。这一学术社交网络为学者提供了自主学术空间和可信的交流平台,目前已汇聚包含所有985高校在内的国内外5000多家机构20万注册用户,数十亿级学术信息数据和知识关联,成为了学术界独特的大数据生产者。近期重点推进SCHOLAT数据基座的建设,结合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打造学者智库与智慧问答系统。

汤庸教授认为,科研成果是大学教学的源泉。他探索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路径,首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例如,TempDB/KB和SCHOLAT大数据等被纳入国家级规划教材,供师生下载使用。其次,他从科研项目中提炼实践教学项目,依据学生的层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及类型(学术型和专业型)量身定制科研课题,实施分类培养。

汤庸教授认为,要有高水平的科研支持,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这也是他在教学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学术服务:大学教师的社会责任

汤庸教授认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应肩负三大职责: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缺一不可。

学科服务方面,汤庸教授为广东工业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9年底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后,他积极推动学科发展,短短8年内带领计算机学院实现了从二级学科硕士点到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跨越,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广州市重点学科。此外,他还牵头申报了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类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曾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校教学指导与人才培养专门委员会主任,积极为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学术服务方面,汤庸教授担任过4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参与发起了CCF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并当选第三专委主任,同时创立并担任CCF YOCSEF广州的首任主席。此外,他还曾担任ACM广州主席,现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和法人代表。汤庸教授多次担任国家级人才评选及重点项目的评审专家,担任多个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及大会报告人,足迹遍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140多所国内外高校。他在社交网络与数据智能应用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积极推动学术进步。

社会服务方面,汤庸教授创建了学者网(SCHOLAT),该平台主要提供四大服务:为学者提供自主管理的学术空间,为教学科研提供可信的交流与协同平台,为学者和机构提供学术媒体服务,并为政府和企业等行业应用提供数据和知识接口服务。自2009年上线以来,学者网已汇聚了5000多家国内外机构和20多万注册用户,包含数十亿级学术信息和知识关联,成为了学术界独特的大数据生产者。

学者网通过开放SCHOLAT数据,支持国内外学者进行大数据研究,并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hineseCSCW大数据竞赛,吸引了2000多名高校学生参与。学者网正在积极推进SCHOLAT数据基座的建设,构建SCHOLAT+应用生态系统,推出SCHOLAT+会议平台,并与琶洲管委会合作联合构建了“琶洲·学者网产创才融合平台”。此外,汤庸教授正致力于学者知识图谱和大语言模型的研发,计划打造学者智库与智慧问答系统。学者网不仅成为了广泛影响的学术社交网络,还为数据智能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大量课题支持,极大地提升了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成为该校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名片。

四十年春华秋实

今年是第40个教师节,也是汤庸教授在高校任教的第40个年头。汤庸1985年大学毕业,曾在3所985高校任职,1996年招收硕士生,2003年招收博士生,2005年指导第一位博士后,至今已指导60多名博士(后)、200多名硕士生及数百名本科毕业论文,学生中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985/211大学教授博导,也有企业界杰出科技人才。学生中研究生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985大学教授,有企业科技杰出人才,也有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四十年来,汤庸教授曾他始终践行“真问题、真数据、真研究,培养真才实学,服务社会发展”的理念,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1.png



大学教育的传承与践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富强,离不开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而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本科教育教学,需要教育者以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引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本科生教育的基本逻辑,以当代国家大计,探究本科生培养的新范式。

李双印老师,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承担多个国家基金、省部级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在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他深刻领悟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者,方能教书育人”的真谛,并在工作中以此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他的敬业态度、乐于从教的精神以及专业素养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李双印老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李双印老师连续多年做本科生新生班班主任,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他认为大一到大四,每一年都很重要,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方向,需要帮助大家做好时间规划、专业规划、未来规划,每一年要做的事情都不同,发力点也都不同,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过来人及时指导,难免会走弯路。

在本科教学课堂上,李双印老师利用自身在工业界的工作经验,讲授数据建模和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知识、科技创新成果、自身科研经验融入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建立对基础科研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逐渐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他也非常重视通过实战来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实操能力,积极带领本科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与其他高校学生近距离的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科研水平,每年都能指导不同的本科生团队获得A类的学科竞赛奖。

本科阶段的学生是渴望学习知识的,但也是最容易迷茫的,李双印老师曾经开玩笑说,手机24小时开机,有问题可以随时发信息给他。李双印老师曾指导一名师范类本科大三学生李同学,该同学虽然绩点不高、排名靠后,但对科研充满兴趣和激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李双印老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从科研选题到模型设计,从代码实验到论文撰写,通过研究文本语义在专利检索上的前沿问题,成功突破了该领域中落后的布尔检索问题。最终,历时4个月,这篇论文成功发表在数据挖掘的世界顶级学术会议(CIKM2022)上。随后,在李双印老师的推荐下,这名学生顺利进入香港理工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深造。

在自己的研究团队里,李双印老师一天能够安排多次会议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论文的修改细节,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即便是节假日也不例外。这样的责任感,让学生们感到无比安心。李双印老师的这种付出与坚守,充分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他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学生巨大的支持,还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励着学生们不断追求卓越。李双印老师总结出一套颇有意思的培养方式,应用于平时的本科学生培养工作中。

第一,“倒推式”的科研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目的性强”的科研活动。很多本科阶段同学第一次找到李双印老师,希望进入团队进行科研与学习,李双印老师都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做科研?兴趣?还是为了继续深造?科研是枯燥的,想不清楚最终的目标,很难坚持到最后。当学生想明白了,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才能正式进入科研过程。通过指定一个具体的科研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倒推”,例如:需要解决当前的某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为了达到这些必要条件,仍需要储备哪些基础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快速的让没有科研经验的同学进入状态,从而进行目的性强的知识学习与科研窥探。

第二,“交叉式”的科研思路,指导学生勇敢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在基础性的人工智能方法体系上,李双印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体系,往其它领域或者方向进行思考,比如针对不同方向的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该科研思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在其它领域的问题上产生很好的学术想法,并快速做出科研成果。例如,李双印老师曾指导2020级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魏同学,尝试进行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心内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保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曾指导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杨同学,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预测新冠病毒的传播路径(保送中科院计算所),并发表学术论文。

第三,“合作式”的培养方式,引领学生加入高水平的团队进行学术合作。

针对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李双印老师与很多高水平的团队进行合作,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理工大学等不同课题团队,让学生加入国际化的科研团队,接触前沿课题,从而建立更加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例如,李双印老师曾带领2020级本科生黎同学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碳吸附研究课题-碳寻计划,进行前沿科学的研究工作(赴墨尔本大学读研)。

在李双印老师团队的本科阶段同学,不少人都保送到更高水平的平台进行深造,如中科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等。李双印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以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投入到本科生教育事业中。他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不断追求卓越,取得了突出成绩。他身体力行地弘扬教育家精神,既坚持传承优秀师德风范,又不断创新本科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图片2.png



最美教师——老师的平凡与坚守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她虽身处学院办公室的普通岗位,却以不凡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赞誉,她就是张老师。自2018年进入学院工作以来,张老师以她的勤勉、智慧和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一、初入校园,心怀梦想

2018年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憧憬,张老师踏入了这所充满活力的学院。作为学院办公室的一名新成员,她深知自己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未知的工作任务,张老师没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反而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初到学院,张老师首先做的是全面了解学院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她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做好学院的钥匙管理,为全面了解院楼的每一个房间功能,清除废旧钥匙。她拿着整栋楼的钥匙一 一去试,除了教师办公室,所有房间都有她的身影。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正是这份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不懈追求,让张老师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学院办公室不可或缺的一员。

二、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在学院办公室的岗位上,张老师的工作看似琐碎而平凡,实则责任重大。她不仅要负责学院的后勤管理,还要负责专业的科研管理、外事管理以及负责学院的省级培训项目。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张老师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总是默默无闻地付出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在日常工作中,张老师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每年的2-3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阶段,作为科研秘书的张老师总是认真的逐字逐句的检查申报书,确保每一份申报书都能通过形式检查。面对老师们的疑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老师们答疑解惑。面对解答不了的问题,也不推诿,积极的和上级部门沟通。

、爱心育人,情系学生

虽然张老师的主要工作并不直接面向学生授课或管理学生事务,但她却始终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心上。她深知学院办公室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之一,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她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疫情期间,学院有四个留学生,两个巴基斯坦博士,一个加拿大博士和一个塔吉克斯坦本科生。为做好留学生的健康管理工作,作为外事秘书的张老师特意建立一个交流群,每日在群里和他们交流,收集他们健康信息。疫情初期,了解到巴基斯坦博士是和家人住在留学生公寓。张老师积极主动的向国际处汇报情况,请示如何做好留学生家属的管理。学校的每一项通知信息都事无巨细的传达给他们,针对他们的需求,张老师都尽力做好服务支持工作。张老师这种细心、爱心,让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感受到了温暖。即使留学生们回国后,张老师也经常收到他们的感谢和祝福的信息。

、平凡中的坚持与成长

在张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了不平凡的意义。她深知,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灵魂的触动和心灵的滋养。因此,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她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将这份敬畏转化为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

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张老师从未轻言放弃。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正是这份坚持和执着,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成长,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同时,张老师也非常注重自我提升和学习。她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作为学院省培项目的项目组成员之一,张老师积极参加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国培省培项目承担单位教师培训师高级研修班,与同行老师们经验、交流心得,共同促进培训项目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行赞誉,社会认可

张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表现得到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大家纷纷表示:“张老师不仅工作能力强、效率高、责任心强,而且性格开朗、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她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了学院办公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展望未来,续写辉煌

展望未来,张老师满怀信心和期待。她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她将继续坚守在学院办公室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共同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张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去关怀、用智慧去创造,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让我们以张老师为榜样,携手共进、共同书写教育事业的壮丽篇章!


图片3.png



鲸心相伴,鱼你同行

——计算机学院辅导员陈婧宇“最美教师”事迹

在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辅导员,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鲸鱼姐”,她就是我们的辅导员——陈婧宇。在过去四年多的时光里,她用自身的“引领力”“创造力”“敏锐力”“生命力”,秉承“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的工作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展现了一位阳光幽默、温柔坚定的95后“美力”辅导员形象。

(一)引领力:思想引领有力有效

婧宇老师深入学习贯彻学校、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用新时代青年的话语体系讲好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四年来,作为学院辅导员、组织员,她积极探索双重职务、双融双促的工作方法和效果,协助学院党委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持续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水平,凝聚学生党建中心骨干、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的纵向育人合力,构建进阶式党员培养体系,实现党支部搭台融合赋能。

婧宇老师在本科生2020级选树一批优秀骨干带头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学院党组织的决议,以“齐心共抗疫”——核酸检测志愿活动、迎新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之家”志愿活动、观看红色电影《中国式现代化》《这就是中国——二十大系列》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为建设拥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党支部奠定坚实基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第一议题”等制度,疫情紧张期间,她组建学院的学生党员先锋队,以楼栋、宿舍为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为校园抗疫贡献青春力量;所带年级学生有3人次主动投身到西藏、新疆、贵州等地支教,用一年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2人次毕业之际主动报名西部计划,1人次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入伍,1人次加入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祖国基层地区建功立业、挺膺担当。

(二)创造力:思政模式有聚有新

互联网时代的基础原则之二便是“用户至上”“更新迭代”。婧宇老师将这两项原则融入到计算机理工科学子的思政工作中,使工作内容更聚焦当代青年特点,实现敏捷开发,从而设计创造出更有针对性、更具鲜活力的思政模式。

2021年寒假期间,学习了一学期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大一新生们在婧宇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网络技术手段实现《给未来人生伴侣的一封信》,通过开发游戏、小程序、网页等方式表达新一代青年人的爱情观,在自愿参与的情况下,该活动的参与率近100%,“还得是我们计算机!”“看着我未来理想的生活在手里的代码一点一点地呈现,非常有成就感!”同学们的朋友圈刷了屏。在2022年的春节,婧宇老师带领级委们,利用网络平台玩转时空音乐会,让身处五湖四海的年级同学打破地域限制,共聚新春网络舞台。当“00后”大学生“关注自我成长”的意识开始觉醒,婧宇老师为年级同学设计了计机男孩“素人改造计划”和“乘风破浪姐妹团”的活动,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

(三)敏锐力:心灵陪伴有情有义

婧宇老师分享道,“我们把自己放进学生人群中,敏锐地排查蛛丝马迹,感受字里行间下隐藏的情绪,能更容易察觉到危机或者困难的存在”。面对存在信息差、时间难等问题,婧宇老师设计一种“鲸心相伴,鱼你同行”谈心谈话预约方式,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她一周内未安排的时间段以便预约谈心,并在小程序上自动做好记录和提醒,该模式有效提高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谈心谈话的预约效率和精准度,服务了300多人次。在疫情防控阶段,即使在居家隔离时期,婧宇老师坚持用电话、网络方式和学生保持谈心。某天深夜,她发现一学生在朋友圈表露出厌世抑郁的情绪迹象,并将自己的头像设置成全黑的方式,在她和善、耐心地引导下,历经一小时的电联,学生缓缓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在团中央、团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她协助推进本年级团支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的建设工作,策划组织开展“花漾年华,计忆由心”主题团日活动,获得学校十佳团日活动称号和团省委“千入围”称号,为团中央的试点工作提供案例支撑。

(四)生命力:师生成长有始有终

作为一名“95后”辅导员,由于和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较小,成长环境相似,更容易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心态,听得懂、说得出他们的语言,但其中过多的“言传”不如“身教”来得鲜活。她认为,鲜活的生命力能在师生互动中流淌涌动,彼此照亮。在身体力行地推广下,从“小白”到“教练”,从独自跑变成了结队跑,她帮助部分同学改掉了黑白颠倒、久坐不动的坏习惯,同时也逐步摆脱了昏沉低迷的情绪状态。夜跑逐渐成了部分同学的生活习惯,也成了师生之间彼此交流的一种生活方式。

回顾婧宇老师过去的四年,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最美”的含义。她用引领力赋能学生成长成才,用创造力革新青年思政模式,用敏锐力陪伴学生度过难关,用生命力传递积极向上理念。在未来的日子里,她的故事和经验也将激励着更多的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去用心倾听、用爱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

图片4.png